在他的记忆中,这样的危机已经是第四次了。
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气象局日前以气候变化经济学联合实验室的名义推出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2):气候融资与低碳发展》,该报告预测中国聚光光热(CSP)发电装机容量将在2015年达到1GW到3GW可想而知,集中投资并不能诱导集中需求,陡增的供应量只能把高高在上的价格打到地板价之下。
细心人越来越容易发现:如果市场上某个化工产品正盈利招眼时,很可能它先前已经低迷寂静了很久。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高回报产品一旦在市场上出现,立马就会招来无数企业热辣辣的目光和垂涎三尺。显然,号称现代化工企业及其制造的一些产品,竟然复制出小农经济般的市场表现,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羞愧,更是一种倒退。某种产品骤热骤冷,市场供应量忽高忽低,不仅不利于培养市场,对企业冲击也很大,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有相当一部分化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谛知之甚少,仍然停留在落伍的经营概念上,其中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不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认为品种越多越好。
这正像大白菜曾经卖到过猪肉价,有时却烂在地里没人要。也正因如此,当前该行业的整体下滑严重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用于风电补贴,约180亿元,其它用于电网接入系统工程、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总量严重不足,基金补贴大量拖欠。
一是核心技术门槛高,二是投资规模太大。看前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业内一片愁云惨雾,何方才是光伏产业的出路?另一方面,虽然神州大地已是寒风凛冽,各方给力光伏业的热情依然不减。政策面上显然还在加码,发改委日前公布了一揽子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另一方面,国内不少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者都曾表示,补贴结算滞后给企业盈利带来挑战,影响企业持续开发新能源的意愿。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此前曾撰文称,按现在标准(8厘/千瓦时),理论上每年应收可再生能源基金约300亿元,由于各种减免政策政出多门,征收过程管理不规范,现基金实际年收入不到200亿元。中投顾问就指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有所削弱,各行业普遍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而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业也不应例外。
看其结果,四面出击非但未能带来预期盈利,反而给企业资金、管理、营销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其陷入亏损泥沼无法自拔。更重要的是,眼下中国传统的多晶硅电池已经在欧美印等市场遭遇双反,而不在欧美贸易制裁之列的薄膜电池将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作为上市公司,究竟有无明确的扭亏路径,重振海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光伏的信心?遗憾的是,无论是寻求国有化的赛维,还是固守待援的尚德电力(STP.NYSE),目前似乎都还无法交出像样的答卷。根据发改委此前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所谓配额是指省级电网企业收取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金额小于本省应支付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金额的差额部分。
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实现薄膜太阳能发电成本1元/度只需要3年的时间,成本降到每度0.5元仅需要5年,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平价上网。而业内多方呼吁、国家能源局筹划已久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办法》迟迟没有落地,也让新能源业者心灰意冷。说到底,薄膜电池的应用前景无疑是光明的,部分企业先行布局也是明智之举,但要指望它来拯救那些水深火热的光伏企业,恐怕还是远水难救近火。虽然市场上一直有多元化发展的呼声,业界则主张光伏业还应坚定不移走专业化道路,主动瘦身转型、适应转变。
而为了解决省区之间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不均问题,可以通过配额交易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调配,不足部分通过2011年5-12月征收的附加资金中预支。从这方面来看,薄膜电池有望改变中国光伏产业格局,最终带领行业走出困境。
如在工商业用电价格较高的园区集中建设连片光伏电站,及在学校、医院、机关大楼等公共建筑建设大型屋顶电站,新建或改扩建小区根据建筑面积建设一定比例光伏屋顶等。英利今年初就曾进军国内橄榄油销售市场,还涉足养猪等农业领域,其董事长苗连生还称要用混业经营来冲抵光伏主业不景气的影响。
由于砍去了那些形同鸡肋的枝蔓,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大幅降低;企业更加专注于光伏本业,开始向专业化道路迈进。显然,中国光伏业所面临的困境远超预期,这个冬天无疑分外寒冷。锻造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在一些业界专家来看,光伏业还应心无旁骛,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着力锻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靠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来重新获得复苏的动力。以英利来看,其三季度亏损额高居各光伏企业之首,对于津津乐道混业经营的苗连生,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但由于补贴资金缺口太大,历史欠账太多,企业普遍担心看得见吃不着。对于发展薄膜电池而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某些光伏巨头还不务正业、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最初的2厘/千瓦时,提高到2009年11月的4厘/千瓦时,再到2011年12月提到8厘/千瓦时,但一直没有足额征收
更重要的是,眼下中国传统的多晶硅电池已经在欧美印等市场遭遇双反,而不在欧美贸易制裁之列的薄膜电池将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由于砍去了那些形同鸡肋的枝蔓,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大幅降低;企业更加专注于光伏本业,开始向专业化道路迈进。
薄膜电池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层薄膜制备成太阳能电池,其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也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主要用于风电补贴,约180亿元,其它用于电网接入系统工程、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总量严重不足,基金补贴大量拖欠。
某些光伏巨头还不务正业、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锻造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在一些业界专家来看,光伏业还应心无旁骛,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着力锻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靠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来重新获得复苏的动力。以英利来看,其三季度亏损额高居各光伏企业之首,对于津津乐道混业经营的苗连生,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政策面上显然还在加码,发改委日前公布了一揽子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
提到补贴空账,相关部门也有一肚子苦水。在国际市场硅原材料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薄膜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
另一方面,国内不少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者都曾表示,补贴结算滞后给企业盈利带来挑战,影响企业持续开发新能源的意愿。而薄膜电池因其成本低、无污染、柔性好、弱光发电性好等特点,在分布式应用上优势明显。
薄膜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还有赖于分布式电站建设在中国的星火燎原。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作为上市公司,究竟有无明确的扭亏路径,重振海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光伏的信心?遗憾的是,无论是寻求国有化的赛维,还是固守待援的尚德电力(STP.NYSE),目前似乎都还无法交出像样的答卷。
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实现薄膜太阳能发电成本1元/度只需要3年的时间,成本降到每度0.5元仅需要5年,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平价上网。英利今年初就曾进军国内橄榄油销售市场,还涉足养猪等农业领域,其董事长苗连生还称要用混业经营来冲抵光伏主业不景气的影响。目前而言,面对债台高筑、现金流枯竭的窘境,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多数光伏企业纷纷收缩战线,开始剥离一些不相干的非主营业务,逐渐改变以往一味追逐高增长、高营收的发展理念。听起来确实激动人心,中国光伏业的救星真的出现了么?如果薄膜技术将是未来光伏业的主流,为何国内选择薄膜路线的光伏企业却寥寥无几?原因也很简单。
而为了解决省区之间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不均问题,可以通过配额交易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调配,不足部分通过2011年5-12月征收的附加资金中预支。平心而论,国内光伏企业前期太过注重规模化、数量化发展,盲目扩张、过度上马光伏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方面严重滞后,大而不强成为光伏巨头引以为傲的资本,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丝毫提升。
根据发改委此前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所谓配额是指省级电网企业收取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金额小于本省应支付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金额的差额部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最初的2厘/千瓦时,提高到2009年11月的4厘/千瓦时,再到2011年12月提到8厘/千瓦时,但一直没有足额征收。
按照国家电监会发布的今年全社会用电量超过5万亿千瓦时的预测,理论上可再生能源基金可征收400亿元。同时,省级电网给企业收取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金额大于本省应支付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金额的余额,可用于购买配额。